close

2014-09-27-20-43-50_deco  

書出了一陣子了但我通常不是那種急於在上市時搶先看的讀者類型
就像大前輩幾米在書中暢談的觀念一樣:「創作,需要緣分。」

有時想閱讀,但很多情況下,忙碌的心境,不適合來品嘗創作。
於是,調整了腳步,改變了散步的方向,我又再次在書店遇見了好書。

有的書要慢慢看,隔一段時間看一段,停下來想想,再繼續投入的那種。
《故事團團轉》,看起來像在講很多片段的故事,其實是現在的總和,所以拆不開。
除了民生問題吃喝蹲廁所外,順順的一個下午就看完了!

幾米的書,好像都是這樣,想表達的很多卻讓你沒有壓力。
後來才知道,他在書籍成型過程與閱讀節奏的拿捏所下的功夫,不亞於對畫面細節的用心。




「真實的人生,不像電影那般可以輕易地可以理出主線脈絡,

 也不像繪本這般可以清楚地看到結構,各種創作都是我們試圖理解渾沌的人生而強加組織的。」

「人生是巨大的謎語,因此我也不敢輕易地給出謎底的解答,因為我也在謎語中。」

「所有的創作只能試著暗示,是不是我找到答案了?是不是我可以釋懷了?
 只能暗示,只能象徵,繪本便是象徵與暗示的創作。」

這些是他的斟酌,常常我喜歡他這類型文多於圖的書籍多過於他的繪本創作,

最近也在一本藝術蒐藏的書籍中,看到一位收藏家的言論覺得很有意思:
「我喜歡創作者的畫作,但我更喜歡創作者本身,他們都是我很好的朋友。」

因為創作者的細心,在收放之間幫讀者留下了很多空間,
所以他的創作雖然不是無止盡的美好,甚至會帶著淡淡的憂傷,
但卻不會往往不會讓人感覺到情緒上的壓迫,多的是認同。


705361_560050290678143_1301351101_o  
(以上圖片取至網路。)


「我的創作來自於「追尋」,這個追尋可能來自於追索現實中某種永遠不存在的感覺,

 彷彿生命永遠有一種空洞,雖然什麼都有,但好像又什麼都沒有。」

這個就是所謂的幾米魅力吧!一種專屬於他在講故事的節奏。



「創作有時就像愛情,需要緣分。時間對了,人錯了,沒轍;人對了,時間錯了,白搭。
 只有在對的時間愈見對了人才可能開花結果,十年等待不算太久。是嗎?」
   (不知為何我想到最近的鋒菲世紀大復合~XD)

這是他在介紹《並不很久以前》時空背景的引言,10年前的報紙專欄插畫,還是單色的時代,
好像很久遠了,但也其實"並不很久以前",名字取的真好。

這本也讓我愛不釋手,創作時的心情絮語跟時間推移後的感想,有時比作品本身更有魅力!



「畫插圖,有時像打乒乓球。你來我往,互相拉鋸。」

「讀文章時很像作者對你發球打來,你得想辦法把它接下來。
 如果出現什麼奇特的球路,還必須有更厲害的技術把它切回去,高手過招,互相往來。」

「你打來絕妙好球,我怎麼能輸呢?早期我的插畫會試圖去描述整場球賽的感覺,
 但後來我喜歡就只抓那決定性的關鍵一拍,可能是一個句子,或是句子裡面的某個簡潔的概念。」

「當然也由時候整篇文章讀過很多次,卻永遠沒辦法抓到這一拍,這真的輸了,球賽過程非常難看。
 乾脆放棄找尋那精彩一拍的做法,改去感受讀完之後的整體感覺,再把這種感覺濃縮成一個特定的畫面。」

幾米談插畫創作的魅力,文字的激盪有時高有時低,像海浪一樣,
如何乘風破浪,來個精彩演出,真是插畫創作的一大挑戰。



而在後記,幾米又忍不住了天生的纖細,現實的結尾,雖然很矛盾,
但這就是他的真實,不就是他想訴說美好的動力嗎?我是這麼想的啦!


b4-7  
(以上圖片取至網路。)


感謝他的分享,走在前面總是艱辛的,願意把創作的過程娓娓道來,真的是功德一件,
這次除了心路歷程又多了電影合作、媒材、印刷、授權等小故事可以看。

同時再版的《故事的開始》似乎是想與《故事團團轉》整合成為前後半段一式兩冊的創作歷程套書,
但我翻閱了一下,還是沒有選擇蒐藏與詳讀。


因為舊版幾米側臉的封面,我覺得就很棒,
很適合闡述那段生命陷落,對抗病魔的故事,
也覺得那樣的方式,更適合那本書的生命。

但這可能也僅是我個人的偏好吧,想要保留當初遇見那本書的單純美好。


如果你也喜歡幾米,也喜歡插畫,也喜歡創作,
那麼《故事的開始》、《並不很久以前》,
還有這次分享的《故事團團轉》,
誠摯的推薦,有機會一定要翻看看唷!

你可能也會因此發現,幾米意想不到的文字魅力。






arrow
arrow

    Hsin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